据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披露,2018年3月26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主办、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7)》发布会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形势分析会在北京召开。
近年来,关于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这一话题,已引起广大劳动者、企业经营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以至于有关劳动力成本过高并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说法,成为近期舆论争议的焦点。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对于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的判断,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劳动力成本问题的研究,必须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
在过去,中国经济总体上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值和低效率的发展道路,为了实现工业化,长期实行低工资和低福利政策,通过人为压低劳动报酬、人为压低消费来保证高投资率,由此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劳动报酬比例长期过低,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长期存在。从现实来看,当前劳动报酬增加和企业经营困难并存,甚至在局部行业存在着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的现象。当前的问题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增长是不是企业发展困难的根本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也关系到对我国发展阶段的认识。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关于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问题,报告认为劳动报酬的持续提升是合理的。
(一)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离21世纪高点还有较大差距
虽然近期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略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较长时期来看,劳动报酬的增长仍然还不足以弥补居民过去应该获得的劳动报酬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1978~2015年的37年间,人均GDP增长了约20倍,而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约13倍和14倍,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有30年和26年低于GDP增速。另外,2000年后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3.0%下降至2010年的48.5%;近两年这一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远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而且距离21世纪高点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说,近几年来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是相对的、短期的和补偿性的,而且还远未达到足以改变劳动报酬长期偏低的程度。
(二)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决定了劳动报酬的合理上涨
利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以及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所获得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中国经济取得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市场迎来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10年前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束无限供给,劳动力供求关系开始发生逆转,甚至在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长时期以来的首次下降,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345万人,2013年则进一步缩水244万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企业求人倍率的快速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也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迅速提升,由此2010~2014年农民工月工资年均增长14.1%以上。
(三)人力资本提升是劳动报酬增加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解劳动者报酬的贡献度,发现人均受教育程度的回报率与前些年基本持平。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8.1年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9.28年,并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的9.76年;同时,高中阶段升学率也从2009年的77.6%显著提高至2014年的90.2%。因此说,日益提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受教育质量,才使得劳动者平均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导致市场化的劳动报酬日益提升。所以说,劳动者报酬的增加,主要是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是由市场化力量所决定的,因此工资增加和劳动报酬提升都存在很大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