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这几年的职场新闻,越来越趋于“不安全”状态,前有“猝死”,中有“自杀”,后有“杀人”……职场人不光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心理健康。
案例:
小孟和小赵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还租住在同一个小区。2016年夏天,考上研究生的小孟准备辞职,然而在辞职当天,同事小赵拿着菜刀冲进小孟的卧室……小孟被捅刺而亡。近日,法院判处小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在被问到小赵杀害小孟的原因时,小赵说:工作干不完,心里难受,我压力这么大,小孟是有责任的。
多么奇怪的逻辑!不管两人之间有什么矛盾,但压力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你不能因为别人即将拥有不一样的未来就心怀记恨。美好生命与日常工作任务之间孰轻孰重,是每个人都应该能拎得清的。
法院认定小赵作案时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由此看出,心理疾病对凶手犯罪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心理疾患已经成为社会运行中的现实风险。因为“小事”产生摩擦,进而造成恶性事件,这并非个例,谁也无法预测心理隐患会在哪一天爆发。
之前因为若干起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让社会集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职场心理健康也面临更紧张的形势,而多数企业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即使有,也是停留在让员工填一些量表的层面,员工为了保全自己的职场利益,自然不会反映出自己真实的心理状况。
关于职场压力,是有目共睹的,未来,关注职工心理健康,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企业来说,不管控好员工的心理隐患,等于是给自身经营发展安了一颗定时炸弹。虽然企业不必为员工违法犯罪承担全部责任,但应该为员工职场心理健康承担责任。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能只想着效益,而忽视员工的精神需求。
在职场节奏加速的现代社会,控制好跟职场相关的各种心理隐患,就能极大地消减社会戾气,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风险。对企业来说,这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确保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